探索分子構型
新型的紅外顯微鏡通過加快采集時間并改善傳統VCD技術的信噪比,使生物分子手性成像成為可能。巴爾加瓦說:“當您從光譜儀向顯微鏡發射光時,實際上是在扔掉很多光。"“對于VCD測量,還必須將其通過光彈性調制器發送,該調制器會將光的偏振方向更改為左旋或右旋。此時,您的光還不多,這意味著您必須長時間平均信號,只能看到圖像中的一個像素。"
由巴爾加瓦(Bhargava)領導的化學成像與結構實驗室,通過在其高性能離散頻率紅外成像顯微鏡的框架上進行快速,同步的紅外和VCD測量。該儀器不是使用傳統的熱光源,而是圍繞量子級聯激光器構建的。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光譜顯微鏡,可以對生物樣品中的分子構象和方向進行光學測量。新穎的測量技術使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在微觀水平上對生物樣本進行成像。
新儀器是基于離散頻率紅外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光譜成像技術貝克曼研究所高級科學技術在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
生物工程學教授,伊利諾伊州癌癥中心主任羅希特·巴爾加瓦(Rohit Bhargava)表示:“該項目旨在將分子手性研究納入微觀領域。"
分子手性是指原子在分子或多分子組裝物中的空間取向。在生物系統中,一個分子可能引起細胞反應,而其鏡像可能沒有活性甚至有毒。雖然可以使用振動圓二色性來幫助確定分子的化學結構和方向,但VCD測量非常耗時,以前無法用于對復雜的生物系統或實體組織樣本進行成像。
論文“用紅外光譜成像同時進行振動圓二色性測量"已發表在《分析化學》上,并在封面上進行了介紹。